校友于登云受到习总书记会见
 作者:黄荣华 更新时间:2019-2-25 阅读:43902次 

 

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中,有一位从我校走出去的杰出校友,他就是被大家称为神六上天中的湖南少帅---于登云。

成长经历

1961年11月生,邵阳绥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1981年毕业于绥宁一中,同年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系,后转入力学系,1985年大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原航天航空部,一直工作至今。

所获荣誉

1991年,被破格评为高工;1993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佳科技青年称号;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4年起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7月任501部常务副主任,国家863某专家组组长。2001年4月任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神舟飞船系列研制者之一及501部指挥;2001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以下内容摘自《湖南日报》洪保清文

谜一样的同学

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绥宁县李西镇一个普通农家。13岁初中毕业,他就当了生产队会计。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登云重新拿起书本走进课堂,于1979年考上了绥宁一中,就这样,我们成了同窗。

1981年高考,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航天学院固体力学硕士,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并进入原航天部工作。

2002年9月的一天,回故乡奔丧的于登云在操持完丧事之后来县城办事。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巧遇,一“逮”着他,我立即通知几个同学相聚。

短暂的午餐期间,好奇的同学忍不住问他在航天部的工作情况。于登云却半开玩笑地说:“以后天上有什么大事发生,你们想到我就行,那就是我从事的工作。”

20多年才见一面,于登云悄然返乡又匆匆回京,留给同学的就是这些话,他在同学心中成了一个谜。

2003年10月15日中午,我看到中央台的《午间新闻》里的“神五”发射报道,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他。

于是,我马上给他发去短信:“登云,感谢你及所有的科学家为祖国赢得了如此巨大的荣誉!”

没想到,16日零时七分,我就收到了他百忙之中发来的短信:“保青,谢谢你。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众多人士和包括你在内的全国人民支持的结果,同喜同贺!”

从此,我才确证了于登云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如今,我们已经可以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材料中了解到,其实他早已是我国有名的卫星飞船专家。

花一样的梦想

记得当年在绥宁一中上学期间,他心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军人,一个是做科学家。

高中毕业那年,恰好有解放军蚌埠坦克学校现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来校招4名学生。他曾动过上军校的念头,因为这是他的梦想之一,但最后,他还是走上了当科学家的路。

说到他实现梦想,不得不提他求学路上的两次机缘。1981年,他参加高考填志愿时,填的是华中工学院的机械与电子系,但学校的录取人员看到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出色,竟把他转到了力学系。

这阴差阳错的一“转”,反而为他后来从事卫星工程力学研究设计开了个好头。

1987年初,已是哈工大研究生院研究会主席、班长、党支部书记的他来到北京求职。在北京一所大学明确表示同意他去工作的同时,一门心思做航天梦的他,又把自己的简历送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人事处。

无巧不成书。不久,501部的有关领导向哈工大要人,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正是向501部送过简历的于登云。

10年过去,于登云不但成了该部的负责人,还圆了自己做航天科学家的梦。

钢一样的硬汉

 于登云把自己的经历比作金属学中的“调质处理”,在武汉上大学是“加热”,在哈尔滨读研究生是“淬火”,在北京工作是“回火”。最终,经过不同时期的锤炼,成为“优质钢”。

1988年初到航天部,他所在的501部是专门从事我国卫星总体设计的单位。

刚开始工作,他就承担了卫星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关键点之一,关系到卫星的寿命及容量等。

当时国内没有设计先例,国外资料是保密的,承担这样的课题,让于登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与压力。

由于工作忙,于登云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每天回家已经非常疲劳,能看看电视或是闭目养神,是他认为最好的消除疲劳的方式。偶尔他也喜欢唱唱歌,放松心情。

那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并不快,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他常常是早晨把程序输入,在计算机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晚上才能得到结果。

就这样进行了大量的数据运算、分析与验证,两年多他创造性地完成了课题,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1994年,他承担载人航天飞船留轨舱对接这个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获得航天专家王永志高度评价。

神舟五号的发射备受各界关注,技术上关键点、难点很多,尽管他在神舟三号发射后就已经完成了按实物比例模拟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但作为501部神舟飞船的指挥,他绝不允许管理与技术上有纰漏。

于登云曾这样说:“做好小事,才能去做大事,才能有机会去做大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一定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好,眼高手低只能害了自己。”

水一样的柔情

 于登云是个实干的人。他常说,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发现、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在2001年成为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以后,这位青年专家的管理工作也柔情四溢。“×××:困难时,有你相助/前进中,有你相随/我们同甘苦,我们共欢乐/我们共同企盼胜利的时刻/航天情缘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战友,在你生日的时候/请接受我真挚的祝福!生日快乐!”

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中,“×××”就是过生日的总体专业技术部的干部职工。作为当时刚满40岁的部长,于登云为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他想出了给每个职工送生日贺卡的点子。

一次,有位拿到贺卡的职工一激动,改写了诗中的文字回赠给了于登云。他这样写道:“战友于登云:困难时,有你相助/前进中,有你领路/我们同风雨,我们共欢乐/我们共同企盼胜利的时刻/航天情缘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战友,今天虽然不是你的生日/但请接受我真挚的祝福,工作顺利!”

2004年9月,母校绥宁一中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我们把喜讯通知于登云,并请他代表1981届所有同学给母校发贺电,他欣然允诺。

当大会主持人宣读“神五设计者之一、卫星飞船专家、我校校友于登云的贺电”时,全场掌声雷动。

他在饱含深情的贺电里,深情地怀念着母校,祝福母校美好的未来。作为同学,作为母校,作为家乡的人民,又何尝不衷心地祝福他为中华民族再创辉煌呢!

 

 

 

1981年于登云高考录取排第一,县理科状元,考取华中工学院。

1983年考取研究生,华中工学院寄来的贺信。

 

我校以“山品文化”立校,培养“立高山之品,修高雅之学,树高远之志”为人才目标,让更多的学子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全体师生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篇章。

 

推荐使用Chorme或国内浏览器的“极(快)速模式”浏览 后台管理 主办单位:绥宁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0739-7611972 湘ICP备14001922号-1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工业街10号   湘教QS7_201311_001667